第(2/3)页 如果都能达到五石的产量,那么甚至都不需要高产农作物,南方的百姓都不用饿肚子了。 更别说神话一般的十石。 如果真能达到十石的产量,那么光是江南一地的产量,估计都能养活整个大秦了。 这种情景,光是想想,都让在场的农家子弟感到头皮发麻。 倒不是说前景多么诱人,而是在他们看来,这种情景是如何的让人绝望。 对于这些人内心的胆量,冯逍嗤之以鼻。 要是让他们听到了,后世那句“人有多大胆,地有多大产。”的名言。 这些人还不得吓死? 伸手拖住身边一颗稻穗,这株稻穗大约有十五厘米左右的长度。 放到后世之中,甚至都可以说是贫瘠类别的了。 但是在两千年前的大秦,这样的稻穗已经可以说是超级体量了。 “如果,我是说如果,我们能够通过培育,让整个稻田的稻穗,都能达到这株的规模。” “你们说,到了那个时候,每亩的产量能够达到多少?” 按照十五厘米长的稻米长度,大概一株稻米的产量能达到二十克左右。 而按照每亩一万五千株的栽种,那么亩产就是三百公斤。 秦朝一石相当于后世三十公斤,那么亩产十石,绝对不是梦想。 但是理论永远都只是理论,每株稻穗能不能达到二十克? 冯逍自己都没有把握。 而且一万五千株的种植量,只是理想化的数量。 两者的数值稍微波动一下,恐怕最后所形成的产量,也就不到理想中数字的一半。 但即使如此,估计也能达到五石的数量。 所以,对于培育优种的方式,冯逍心中充满了斗志。 毕竟和之前那些算是剽窃来的东西,如今所做的一切,才是真正的原创。 在这片试验田当中,以百越人交易过来的稻米为主。 还有本地发现的变异稻穗,移植而来的混杂试验田。 这茬实验,冯逍本身就没有报多大的希望,只是想积累经验罢了。 对于农家弟子那半信半疑的表情,冯逍并没有再多说。 而是转身蹲下身躯,再次用毛刷轻轻进行人工饱和授粉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