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6章 山海关定方略(二)-《全球战国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其实,站在后世客观的角度来看,历史本位面上的这个四路进军方案,可以说是主观意识和客观局势共同催生出来的结果。即便当时不是杨镐,换个其他文臣来做统帅,最后做出来的方案估计也差不多。

    首先是大明上下,除了辽东本土的那些经常和建州女真打交道的将领外,从皇帝到普通士兵,上上下下都弥漫着一股轻敌的情绪。都觉得分兵没什么大不了的。西路军杜松和南路军刘綎更是为了抢功不断冒进。反而是对努尔哈赤了解最深的李如柏走得最慢,因为他知道根本就赢不了。

    至于当时的北路军统帅马林,哈,身为武将,其主要精力是在诗词歌赋上,平时也经常资助辽东文人的各种文化沙龙。这种人在听到杜松遇敌后,自然做出了原地防守的选择。在他的两个儿子英勇战死后,抛弃大军溜之大吉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。

    其次是当时大明的财政真的很糟糕:那时候万历已经被迫停止征收矿税了,在户部完全指望不上的情况下,内库的白银是用一点少一点。万历当然是希望这场战事赶紧的结束——九边重镇的士兵平时在驻防地有自己的土地,朝廷拖欠一下军饷问题不大。现在大家都驻扎在辽东,每天人吃马嚼的消耗是实打实的。所以万历不停的下旨催促杨镐快速进军,早点把这场仗打完,以便给国家省钱。

    于是,杨镐只能是在很多部队比如战力强悍的四川兵、宁夏兵、甘肃兵等都没有抵达辽东的情况下,在全军军械、衣物都没有补充完毕的情况,强行进军。

    同样的,由于物资不足,朝廷财政压力大,所以为了节省物资,分路进军是相对比较省钱的方法:至少李如柏和马林的部队就是从其驻地出发,可以自带干粮。

    还有就是,大明自从李成梁、麻贵之后,已经很难找出一个能够同时指挥十万人以上规模会战的统帅了。剩下的这些总兵,战功、资历都差不多,谁也不服谁,而且彼此之间有各种矛盾。既然合力指望不上,干脆让你们分开去打。

    如此种种,在历史本位面,不管是谁来做这场战役的统帅,估计最后都会弄一个分进合击的方略出来。

    所以,朱由栋一开始对杨镐并没有什么成见,也愿意听杨镐说话。但没想到的是,这会儿杨镐居然还是搞了一个四路进军的方案。

    这就让朱由栋不爽了,所以在他的暗示下,诸多武将都先后发言,将这个方案给枪毙了。

    好,我的方案你不用,那你拿一个出来呗?想通了此节,刚才还面红耳赤和各路武将争论的杨镐反而施施然的坐了下来,用戏谑的目光看向了朱由栋。

    穿越者嘛,虽然没打过仗,但是看过的战役分析不知道多少了。所以,朱由栋未必有名将的天分,但打仗之前该做什么,他还是大致清楚的。更不用说,他的身后有袁可立、熊廷弼这样的人支持了。

    “诸位,打仗,是在地上打的。本次作战,关内的客军占了大多数,对辽东的地形、气候都不是很了解。这些都不知道,如何能有效作战?来人啊,去把孤的辽东地形图给抬上来。”

    随着朱由栋的发令,楼下的程宗猷、曹化淳、田尔耕、李世忠、张世泽、李纯忠六人各自扛着一块巨大的木板爬了上来,然后在城楼议事厅的中央简单的拼接后,一幅立体的,极具现代化气息的辽东地形图就此展现了出来。

    “诸位,这是辽东御史、宽甸兵备道,孤的熊先生前后了四年时间,逐一实地考量,结合以前的辽东地图才制作出来的辽东地形图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